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| 繼續訪問電腦版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查看: 1631|回復: 0

公屋百態

[複製鏈接]

1萬

主題

2萬

帖子

7萬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72383
發表於 2014-11-16 21:1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騎呢公屋你想點

00.jpg
柴灣興華邨天橋走廊
■以前好多屋邨散落山頭,如興華邨早年建電梯塔連接到柴灣道,並以不同天橋走廊將座數連結起來。(2013年攝)

要講今時今日的舊公屋,就會進入「老人院時間」。
人在荃灣象山邨一座1978年入伙的中年公屋,早陣子屋邨外牆換上新漆,清爽的薄荷綠很有活力,但屋邨街市卻十室九空,小公園、角落裏放了許多椅子,處處是老人家在聊天發呆。屋邨仔攝影師岑允逸:「翻新不代表生活質素有改善,你把一組建築物當作有機體去看,它的樣貌隨年月在變。住在裏面的住客等於五臟六腑,住客遇到的問題和情緒,都會被它影響。」屋邨身光頸靚了,但設施卻騎騎呢呢停滯不前,這只會與變化了的居民生活分割。

別用浪漫掩飾求其
象山邨午後,冬菇亭只得一間茶餐廳在賣奶茶,入夜只得兩間大排牌檔。街市裏菜肉魚檔欠奉,僅有數間雜貨店、零食店及凍肉店,但尚有誠哥與佳寶給你依靠。80年代,好多明星去完圓玄學院拜神後,會到老人家們的唯一交流平台茶樓飲茶,惜茶樓丟空數年後,現已變成護老院。
岑允逸的「某座」攝影展由2009年開始,牛頭角下邨清拆時,房署請來攝影師拍「光影樓情」系列圖片及錄像展覽。全城感物抒懷,去拍那一代和諧和睦的鄰里關係,老公屋變成稀有的溫馨樂土與標本。但身為一個三十多年貨真價實的公屋仔,自知這浪漫包裝只是公關伎倆:「你有冇諗過當年嘅生活環境?我七歲嗰陣嚟到順安邨,一片荒蕪車都唔多架,朝早要搭邨民自設的名為邨巴實為貨van返學,簡直想喊。」80年代公屋走廊頭播譚詠麟,走廊尾就播張國榮抗衡,現在看來得啖笑,那時的屋邨仔卻只能死頂這嘈吵不堪的居住環境。幾十年過去,你怎能仍然接受到今時今日一些舊式公屋的電梯,仍每三層才停一次?岑允逸住了三十多年的七層樓老屋邨,三年前才裝電梯!「人口老化,老屋邨變老人邨,因而變得安靜,我享受呢個環境,但講到設施,it sucks!因為差劣嘅生活環境而令鄰里關係更和睦,將市民嘅差劣生活合理化,我接受唔到。」消費力弱,茶樓結業,空舖位引來連鎖超市或領匯,華麗商場卻要去公屋化,表面增值了生活,潛台詞是加租,生活費拉高,卻忘了居民需要的社區生活。上月展出的「某座二期」攝影展,拍下更多與居民生活分割的公屋畫面。

01.jpg
葵涌祖堯邨電梯塔
■葵涌祖堯邨也是同一情況,用電梯塔連結兩座山頭。(2011年攝)

02.jpg
啟德彩盈邨鐵絲網晾衫
■以前屋邨缺少晾衣場,居民就地取材在鐵絲網晾衫,優點是通風快乾,缺點是易被風吹走或被人偷走。(2011年攝)

03.jpg
黃大仙東頭邨冷清清
■平台小公園裏,坐着發呆的公公。(2011年攝)

04.jpg
觀塘順安邨用色古怪
■順安邨到處是這種色彩怪異的紅與綠,岑允逸:「唔知想點。」(2009年攝)

05.jpg
觀塘順安邨膠漆冚紙皮石
■薄荷綠乳膠漆下露出紅色紙皮石,岑允逸:「可能剷走紙皮石需要太多工夫啩,與其只係髹層油,點解唔修理番原本更耐用嘅紙皮石呢?」(2009年攝)

06.jpg
屯門健生邨池中花
■水池中放了幾盆花,岑允逸:「究竟想點呢?你想我點樣用呢個空間呢?」(2012年攝)

07.jpg
葵涌葵涌邨無聊裝飾
■重建後村口擺此色彩繽紛的「裝飾」,造型跟用色都不明所以。(2010年攝)

08.jpg
長沙灣長沙灣邨水管外露
■今時今日仍有這種水管外露的公屋設計,水管易損壞生銹,也易招惹賊人。(2014年攝)

09.jpg
荃灣象山邨水泥乒乓球枱
■舊式水泥乒乓球枱設計十年如一日。(2014年攝)

莫名其妙的屋邨用色
時代轉變,屋邨老去是定律,有翻新總好過無吧?岑允逸:「嗰啲年過三十五,踏入四五十年歷史嘅公屋,粉飾背後其實係放棄、等拆。」屋邨到中年,許多都列入重建範圍,但重建還得等十年八年,這十年八年,村民仍是要生活。何解公屋翻新時,總愛用粉紅粉綠彩藍等似幼稚園又像遊樂場的夢幻色調,「走廊牆壁用粉紅色,除咗因為庫房有乜色就用乜色,呢啲顏色係點諗出嚟㗎?以往奶黃淡白或灰灰沉沉不加修飾嘅混凝土,恰如其份地低調,反而更加反映到居民踏實生活嘅心態。喺色彩學上面,紅色環境會令人急躁有壓力,都唔知想點。」
現在的公屋環境和設施已改善了好多,如牛頭角下邨就重建得很好,附設公共劇場、商場;啟德發展區的啟晴邨,中間有個好大的公園及休憩空間,到處植物草地,成為最綠化公屋,不過九成住客是新移民,岑允逸入邨走了一圈,已見到幾個小朋友「灌溉」花槽,花槽都被膠帶圍住作「最後抵抗」。「你要明白,佢哋仲未適應唔同文化環境,呢個邨嘅設計其實都要配合番住喺裏面嘅人,你要點管理落去?」就是急於安置之時,一定要以人為本。

「某座二期」攝影展
即日起至12月14日
查詢:觀塘偉業街169號中懋工業大廈4樓B1 The Salt Yard

大躍進還是大退步?
就算如何移山填海闢地,小學課本寫了幾十年還是這一句:「香港地小人多,山多平地少。」香港人口由60年代的300萬飆升到今日的約720萬,公屋戶的個人平均佔地面積已由60年代的9平方米,增加到今日的12.9平方米,半世紀增加了近4平方米!其中2004年至今更增加了1.5平方米,實是「大躍進」!(2013年,倫敦人均居住面積44平方米,東京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)但屋外環境呢,就吸引了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、法國攝影師Romain Jacquet-Lagrèze和澳洲攝影師Peter Stewart拍下令人驚嘆的密不透風單位圖,鬼佬拍掌,港人嘆息。
《住屋不是命運──窮房族五大基因》作者兼主編之一的龍子維提出,以昔日華富邨為例,政府建公屋時會規劃好樓宇通風設計,良好居住空間與居民健康也是考慮因素。「因為當年嘅公屋有安居樂業嘅意思,1987年後公屋變成流轉機制,政府希望市民可以先租屋後置業,層層上流,所以有咗富戶政策,一有富戶政策,情況就唔同晒咯。」於是和諧式公屋一人單位由16.4至17.8平米標準面積,跌到如葵聯邨的14.46平方米,由中轉屋變成公屋的寶田邨單位更只得8.2平方米。新建公屋以「放多幾戶」為己任,更開始討論能否在屋邨空地或公共空間加建插針樓,還研究把樓梯口空間及昔日垃圾房的位置,變成約160至170平方呎的小單位以配合需要,甚麼單位三尖八角、屏風效應與社區設施不足,都好少理。

小房間大改造
面對越見縮骨的單位,知專設計學院的Director of HKDI DESIS Lab李欣琪博士從設計角度,研究了由60年代至今,由I字型到Y字型到和諧式公屋,市民們對各種公屋的室內傢俬擺位與佈置。空間有限,傢俬擺位佈置變不出幾多款,聰明的香港人卻有許多收藏方法,節省空間。
早前「世界綠色組織」主辦的「社會創新發明──家居空間大改造設計大賽」,更有學生用竹設計出可活動組合的家居套裝,同一個空間可以變成客廳、書房及睡房,竹門設計還可令單邊窗戶空氣流通。雖然設計獲獎,然而這樣的組合傢俬最大弊病是時刻要保持家居整潔無雜物,否則組合不起來。時刻保持身無長物,也是港人的悲。
註:1平方米=10.76平方呎

12.jpg
■現在大部份新建公屋的一人單位面積約160-170平方呎,這就是「社會創新發明──家居空間大改造設計大賽」的得獎組合傢俬。

13.jpg
■電視櫃下方收納了一張可摺叠的雙人床,盡量不堵塞室內空間,有助與單邊窗戶產生對流作用。

16.jpg
柴灣小西灣邨(1990年)
三房四人單位
面積43.7平方米

15.jpg
■為了節省房間空間放衣櫃,電腦桌上居然有樓梯通到上格床。
沙田禾輋村(1977年)
有露台、廚房的四人單位,間隔是住戶添加的

14.jpg
面積34.3平方米

17.jpg
■這樣的間隔,普遍家庭都選擇一入門口轉右就是睡房。

資料來源: 蘋果日報 (16 November 2014)
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