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查看: 1267|回復: 0

西灣河太古磚頭

[複製鏈接]

1萬

主題

2萬

帖子

7萬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72568
發表於 2015-7-15 23:41:4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cucumber 於 2015-7-15 23:44 編輯

人情味煉成的太古磚頭
一份工,員工福利包宿舍、孩子供書教學和公餘康樂活動,此事只應五六十年代的太古船塢才有。那時代由鰂魚涌走到西灣河,莫非船塢之土,船塢為員工興建宿舍,附近的街道也以太古的「太」字為起首。走過五十年,一代地標已老,一幢幢用人情味煉成的磚頭,卻依然屹立不倒。

李伯:一門十八傑靠船塢
又是話當年的時候,時間上溯至1883年,英資太古洋行在當時只有採石工人聚居的鰂魚涌大事發展,成立船塢、糖廠和汽水廠,還興建多座水塘為工廠提供用水,包括著名的猛鬼賽西湖。船塢是當時遠東最大規模的一家,高峯期員工逾六千人,發展至1970年代,造船業式微,船塢最後在1978年結業,與黃埔船塢合併成香港聯合船塢,並遷往青衣。名副其實的滄海桑田,隨歷史發展,船塢後來變成太古城、糖廠變成太古坊、汽水廠變成康蕙花園,而為工廠提供用水的水塘,則賣地後由另一地產商改建成康景花園,自此臨海大型工業區,被樓海取代。
香港人最重視買磚頭,一般打工仔收入低微,實在難以如願,太古洋行先後興建多組宿舍群讓員工居住。華洋有別,當年大班屋建在半山,華人宿舍則分佈鰂魚涌、西灣河一帶,而最先於1909年間落成的西灣河五座紅磚宿舍第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街老早已經清拆,太古還出售了五座宿舍所在的地皮,其後由發展商買入並重新興建成私人樓宇,但街名仍以太古的「太」字起首,即太安街、太寧街、太祥街、太康街、太富街及太樂街。現存的太古工人宿舍,則只餘鰂魚涌太明樓、太吉樓、太成樓、太就樓、太興樓及太隆樓六座,有電梯。

00.jpg

17.jpg
■李伯年逾八十,是太古船塢發展的活字典。  

01.jpg    
■辛勤多年,子孫個個讀書成材,李伯老懷安慰。

成本價每呎一百元買樓
船塢文職少,工人多,宿舍多分配予文職及已婚員工,前船塢文職李伯(李子衡)步步高陞,本有機會搬進華人高層才可入住的西灣臺,卻因孩子太小而放棄,寧願留在太明樓,一住近五十年。這個船塢活字典回憶:「大班們都住在山上,我家樓下附近就是轎夫站,當大班駕車出門後,他們的太太或家人上下山便須僱用轎夫,一切費用由公司支付。」李伯跟爸爸兩代人都在太古船塢工作,子女都在太古小學就讀,這樣的故事,在「太」字樓裏,俯拾即是。
殖民地政府管治香港初期,對港人教育並不熱衷,只靠教會及民間義學為主,香港九年免費教育在1970年代尾才實施,書簿費酌情豁免,太古洋行早在1923年已為員工子女提供教育,書簿費也不用交,讓員工可以安心工作,比當時政府進步得多了,李伯:「員工子女可以按學歷高低,獲聘入太古洋行,我幸運,子子孫孫都讀書好,現各有自己的事業。」兒孫十八傑,最低學歷都大學畢業,是幸運,也是福氣。
李伯在太古任職多年,熟知太古宿舍買賣詳情,他在1974年下定決心買下公司宿舍:「1967年,公司分配宿舍給我住,當時我月薪近六百元,宿舍租金三十五元。1972年公司擬定放售宿舍價錢時,我都有份定價,最後決定以建築成本價每呎一百元賣給員工。1973年大股災,一年間恒生指數跌至150點,那年頭遍地沒人要的平樓。到1974年,公司出現財政困難公開放售宿舍,大部份員工也決定買。」員工變成業主,自此每座「太」字樓皆有獨立的業主立案法團,各自為政,李伯共購置了兩個單位,繼續專心幹活,養妻活兒。

02.jpg
■位於山腰下的太明樓頗為清靜,李伯的女兒們在樓下玩耍。   

03.jpg
■李伯住太明樓接近五十年,對社區甚有歸屬感。

林伯:好姻緣靠汽笛聲
在「太」字樓住了半個世紀的太古船塢老員工,還有林伯(林梧元)。
鰂魚涌有四座「太」字樓,以「成就」和「興隆」兩組吉利詞語為名,每座有十層,一梯十六伙,在1960年落成,至今已有53年樓齡。對比1966年落成、剛完成維修的太明樓,置身被康蕙花園、康景花園及南豐新邨包抄的舊樓群,會大有時空交錯、走入迷城的疏離感。這些舊樓都由太古工程部設計及建設,樣式跟公屋差不多,紅色通花窗是唯一裝飾,單位自由間隔,所以每間屋的格局都不一樣,騎樓有否封上,則屋主自理。
這位身形跟樣貌長得像葉問的林伯,藍領出身,去世的太太做文職,身份有別卻結下情緣。愛情故事的背景音樂是輪船汽笛聲,每早八時至十二時、下午一時至五時的上班時段及下午六時至夜晚十時的加班時段,上下班的汽笛聲一響,員工就魚貫進入或離開船塢,十多個文職就會列隊出迎,派發記錄上班時間的員工號碼牌,年輕的林梧元在兩三年間,偶爾會從林太手上接過或遞出號碼牌,卻不知道林太早對他另眼相看。看着他由一個小小機房工人,每年薪金遞增,到可以經常乘坐大班的車子前往別區工作,林太芳心暗許,最後終於透過林伯所屬部門的女工互相認識,繼而情牽一線。

04.jpg
■八十六歲的林伯身子硬朗,好學不倦,退休後積極當義工。

05.jpg    
■看到樓宇名牌的字體,時光彷彿重回六十年代。     

06.jpg
■成就、興隆四座宿舍的建築設計簡潔,走廊通風氣窗很別緻。

拍拖節目上山散步
當時船塢有福利會,有戲院、音樂室、圖書室、游泳池、七人足球場、茶樓、診所、乒乓球室等等,全部只限員工進入,惟茶樓則對外開放,成為鰂魚涌一帶居民的聚腳點。船塢自成一國,林伯在夏季旺季時又經常加班,以為他們的拍拖生活離不開船塢,林伯笑說:「我會跟太太上山頂散步。」
兩人情投意合,一切發展得理所當然,林太敵不過粗漢的浪漫,粗漢也敵不過溫柔的勸告,林伯原意在地點較方便的北角置業,林太卻喜歡船塢自成一國,夠清靜。「六十年代還有水塘時,海岸還未填海,從山上吹下來的風很涼爽,夏天待在屋裏,根本不用開冷氣。」現在海岸沒有了,涼風也沒有了,曾經叱吒遠東的香港造船業隨歲月湮沒,只留下老房子及一串串因太古的人和事而起的名字,包括鰂魚涌、糖廠街、船塢里、基利路、康山等。

07.jpg
■太明樓和太吉樓之間的太古小學屬第三代,舊太古漢文學校原址在船塢一小室。     

08.jpg
■寓意「成就」、「興隆」的四座六十年代「太」字樓,現被高樓大廈圍繞。

09.jpg
■船塢和糖廠撤出後,鰂魚涌一帶填海,興建了太古城及各大私人屋苑。     

10.jpg
■太古船塢於1907年落成,造船技術媲美日本,帶動鰂魚涌一帶經濟。(相片由香港太古集團提供)     

11.jpg
■英資洋行高級職員均為洋人,此張糖廠要員照,人人西裝筆挺。(相片由香港太古集團提供)

12.jpg
■太古洋行先後建有多個會所,圖為1925年的太古會所。(相片由香港太古集團提供)     

13.jpg
■1925年糖廠的華人員工宿舍,傍着鰂魚涌山谷而建。(相片由香港太古集團提供)     

14.jpg
■每當有新船下水,太古小學(前稱太古漢文學校)的學生會前往助興。(相片由香港太古集團提供)

15.jpg
■當輪船汽笛聲一響,數千名員工一起上班的畫面,非常壯觀。(相片由香港太古集團提供)     

16.jpg
■1960年初港島地圖,太古船塢旁為前員工宿舍所在地,那時仍未填海建東區走廊和鯉景灣。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su ... t/20130715/18334352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